贵州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
发布日期:2016-03-30 11:44:31 点击次数:4066

       截至2015年,我国非县城建制镇共有1.88万个。这些小城镇在城乡协调、绿色发展、就近就地城镇化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但总体上看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还相当滞后,在城镇化中的作用过小,尚未成为人们长期稳定的居住地,建设上也缺乏特色。贵州省结合乡村布局散、农村力量弱的省情,有重点、有特色地建设小城镇,以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,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,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就业,引导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,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、不同于西部、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现将《贵州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》印发各地,供学习参考。

       “十二五”期间,贵州省委、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,提出建设“5个100工程”重点发展平台,重点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、100个城市综合体、100个产业园区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和100个旅游景区,作为全省“加速发展、加快转型、推进跨越”战略的重要载体。2015年10月,国家批复同意贵州省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,对贵州省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路子提出了新的要求。贵州省以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,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,按照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的原则,强力推进全省特色小城镇建设,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美,后发优势明显的特点,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,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就业,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,初步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小城镇发展经验,积极构建美丽乡村、绿色小镇、山水城市、和谐社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蓝图,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、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新路。

  2015年,贵州省共有乡镇1262个,其中建制镇762个,乡500个。其中,136个镇位列全国重点镇名单,2个镇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建制镇示范试点名单,3个镇入选全国宜居小镇名单,7个镇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单,10个乡镇列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。

  一、贵州省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

  当前,贵州已进入后发赶超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,建设特色小城镇,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。一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。对贵州而言,小城镇是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融合点,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,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,有利于拉动内需,扩大产业,推动经济转型发展。二是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。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,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,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“摊大饼”,只能“蒸小笼”。建设特色小城镇是从贵州省情出发,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,拉动地域经济升级,促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。三是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设特色小镇。全省仍有近60%的人口生活居住在农村,坚持就地就近转化和引导有序转移相结合的城镇化路径,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,有利于降成本、增效率、提质量,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新格局,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贵州探索,为我国中西部山区省份城镇化发展探索可复制、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。四是贵州扶贫攻坚的大战略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。全省乡村布局散、力量弱,小城镇是贵州省扶贫开发的纽带、生态移民搬迁的中心。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,需要依托特色小城镇建设,带动全省小城镇共同发展,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带动农村经济发展,扩大就业创业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,实现同步小康。

  二、贵州省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典型做法

  (一)坚持创新理念,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。贵州省立足于省情实际,以体制创新释放小城镇发展活力,以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。在组织保障上,建立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由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,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;在顶层设计上,按照“一开始就要比较科学”的要求,狠抓谋篇布局,形成了近50个政策类、管理类和技术类文件成果,出台了《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》,并制定29项配套措施,构建了“1+N”改革政策体系,在100个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,下放19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,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称为“百强十策”;在智力支持上,连续3年组织省100个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班,将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内容纳入省委组织部年度培训计划;在要素保障上,省级财政设立了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,每年安排3.5亿元,重点支持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建立了示范小城镇对口帮扶机制,明确省直相关部门、中央在黔企业对口帮扶示范小城镇,形成了资金帮扶、项目帮扶、智力帮扶相结合的多元帮扶机制。

  (二)坚持协调理念,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。全省统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,按照以镇带村,以村促建的发展思路,推动1个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“镇村联动”模式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,建立包括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、产业和民生保障等28类项目的小城镇“8+X”项目库,强化项目布局和实施,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城镇功能;以“镇村联动”平台为重点,统筹城乡产业发展,推进以“小康路、小康水、小康房、小康电、小康讯、小康寨”六项行动计划为基础的“6+X”项目建设,打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村入户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开展农民人居环境整治,强化城乡协调发展。以安顺市旧州镇为代表,“镇村联动”发展模式已取得积极成效。

  (三)坚持绿色理念,推进绿色小城镇建设。全省从新型城镇化格局出发,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,全力打造以山水风光、民族风情、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。出台了全国首部绿色小城镇评价地方标准,优化小城镇生态空间布局,完善污水处理设施、垃圾收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“一镇一风貌”建设,结合资源、文化、地缘和产业基础,大力发展适合小城镇的优势、特色产业项目,推动发展“一镇一业”,切实践行“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”。

  (四)坚持开放理念,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。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,以大会为平台,展示小城镇建设成效,加强小城镇的宣传效应,推动全省小城镇与国内外小城镇交流合作,增进贵州省小城镇与周边省份小城镇的经济、文化、贸易等联系。连续3年组织开展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推荐活动,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,与12家金融机构签订框架合作协议,构建政银合作、共谋发展的新格局。三年以来金融机构共支持小城镇建设资金310亿元。

  (五)坚持共享理念,着力开展小康镇创建。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,制定了《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》,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。按照发展成果共享、公共服务共享、城乡资源共享的思路,将扶贫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,加强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,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教育、住房、卫生、社会保障等问题,措施精准、到户到人。

  三、贵州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成效

  一是特色发展理念显著增强。将特色发展理念融入小城镇总体规划、项目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社会管理、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,以特色产业为支撑,以特色风貌为亮点,依托地理、生态、文化资源,加快创建一批以遵义市茅台镇等为代表的酒业小镇,以黔西南州者相镇等为代表的旅游小镇,以遵义市永兴镇等为代表的茶业小镇,以黔南州克度镇等为代表的天文小镇等,将小城镇产业做精做专,将小城镇建设得更美更强。

  二是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。始终把小城镇作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,千方百计推动小城镇人口集聚。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,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.3万人,城镇规模不断扩大,吸纳人口就业能力大幅提升。

  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。将提高承载能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、先导性工程,切实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。截至2015年底,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约1000亿元,建成“8+X”项目4000多个,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、国省干线联络线连接,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,供水普及率、人均住宅面积等均有较大幅度增长。

  四是镇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,切实加大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力度。截至2015年底,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约3000个,签约资金3870亿元,到位资金1600亿元,新增企业约6000个,小城镇经济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贵州省将紧紧围绕“特色”打造小城镇升级版,继续支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,带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同步小康。依托大数据、大健康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、文化旅游业、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特色产业和烟、酒、茶、民族医药、特色食品等五大传统特色产业,重点创建一批数字小镇、电商小镇、 茶业小镇、药业小镇、酒业小镇、养生小镇、体育小镇、天文小镇、航空小镇等富有现代气息的特色小镇。


在线咨询